她15岁从贫瘠的山沟来到北京当“保姆”,受尽雇主虐待后权利意识觉醒;她遍尝打工者的艰辛滋味,终于悟到,掌握真本事才能不被歧视。一个受尽欺辱的“小保姆”,竟成长为“保姆之师”。
20岁的小莉,现在是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老师。她身材矮小,相貌忠厚,言谈举止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老师,你第一题写错啦!”小莉正在黑板上出考试的填空题,一个学生大声说。“错了,是错了。”有人应声附和。她一看,把“洗涤剂”写成了“洗洗剂”,赶紧改。
课后小莉红着脸有点难为情地说:“其实我特别怕记者,每次让我说过去的事,都是在揭开心里的伤疤······”
小莉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个深山沟里,8岁时,母亲因无钱治病去世,父亲靠种地拉扯着3个孩子。家里穷,她和两个哥哥打小没穿过新衣服,记忆中最好吃的饭是盐和醋拌面。那时,她常站在自家快要坍塌的破窑洞前,张望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心想,山那边的城市大概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大路吧。小学毕业后,她羡慕到村外念书的孩子,哭着也要去。父亲带她到县城求亲戚,“你家那么穷,供得起吗?”亲戚冷冰冰的话,断送了她的求学梦。
1999年,刚满15岁的小莉被人带出大山,到北京给人家当“保姆”。头一次坐火车,她兴奋得盘算了一路:我要挣好多好多钱,给家里盖房子,给哥哥娶媳妇……出了火车站,她惊呆了,城市远远超出了她的想像,五颜六色的灯光、密密麻麻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一连多少天,她蜷缩在一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世界里。别说洗衣机、电冰箱,就是瓷砖、马桶、卫生纸她也从没见过。她惊奇煤气灶不烧炭怎么冒火苗;她没吃过鸡鸭鱼虾,甚至不认识小白菜、油菜这些绿叶菜。女主人的规矩更是多得记不住:白天干活不能坐着,叫一声必须答应,哄孩子不能挨床,自己的衣服不能用洗衣机,不许用热水,洗脚只能用煮奶瓶的水,不许看书报杂志,偷打电话犯法,派出所会来抓……
三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小莉看正午睡的小孩一哆嗦,知道要尿尿,就抱起来把尿。女主人听见孩子哭,说她故意不让孩子睡觉,“啪啪啪”就是几耳光。小莉吓得躲到屋角粗气不敢喘一声。
见小莉挨打不吱声,女主人从此抓个理由就打她。她想:挣人家的钱,达不到要求,挨打是应该的。小孩该上幼儿园了,女主人让小莉把六七条开裆裤的开口缝上,并在十多双袜子上缝上名字。缝到凌晨4点,她困得坐地上睡着了。忽然觉得脸上针扎般的疼痛,睁眼一看,女主人正用缝衣针扎她。“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没干完活儿就敢睡?自己扎!”女主人把针递给她,她哭着扎自己的脸和胳膊,直到血迹斑斑。
一天,小莉鼻青脸肿地下楼倒垃圾,被隔壁的老太太看见了。老太太心疼地摸摸她的脸,悄声说:“快逃吧,她会把你打死的。”从老太太那儿,小莉头一次听说:“打人犯法。”
最终一次挨打最惨,疯狂的女主人抄起根铁棍劈头盖脸地打。小莉昏过去了,醒来时头疼得像要炸开。趁下楼倒垃圾,她给远在县城的姑姑打电话求救。次日,姑父托山西省驻京办事处的人把小莉救出来时,她已浑身是伤,经诊断,8处软组织挫伤,连大夫们看着都落泪了。
小莉的遭遇被媒体曝光后,有律师气不过,要求免费为她打官司。但她最初不肯:“一个外地人和北京人打官司,弄得过人家吗?”最终促使她勇敢地站出来,一是因为女主人诬陷她品行不端,二是听说北京有近1/3的外来打工妹,人身权利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犯。她弄明白了:打官司不光是为自己讨公道,也是为打工妹们今后不再受欺负。
在律师帮助下,她一纸诉状把雇主告上法庭,最终,女雇主被拘留15天。法院判决:被告除向小莉支付经济赔偿和精神赔偿费外,还必须书面赔礼道歉。小莉胜利了!“今后无论做什么,你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有什么事,你来找我。”临别时,律师郑重地嘱咐她。打那以后,小莉懂得了什么是“权利”。
在一家照相馆打工让小莉深刻地体会到没有技术的苦恼。她既不会照相也不会打字,接待顾客时更是拙嘴笨舌。一直做杂活的小莉眼看一块儿打工的姐妹个个都上路了,她自卑极了。“不掌握点真本事,就是人家不打你,你自己迟早也会把自己打倒。”小莉横下心,报名参加了一个农家女高级家政培训班。除学礼仪、烹饪外,还要学点英语日常用语。别说26个英文字母她不认识,就连汉字几年不写也忘得差不多了。她翻弄着保留的那个英语练习本,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What’s your name?(我吃又奶母),Not at all(脑太桃)。她看着直乐:“翻翻过去的笔记本,才感到自己真的在进步。”
小莉还有个语文练习本,里面抄有许多古文古诗:“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她一口气背完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一段,得意地眯着小眼睛笑道:“这都是大爷教的。”大爷是她的又一个雇主。原本小莉打死也不愿再到别人家当保姆了,可雇主到培训班挑人,一下就相中她。夸她干活好,还教她学文化。小莉的爸爸到北京来看她,70多岁的大爷挎着照相机带他们去天安门玩。听说她要学按摩,工资不高的大爷还给她掏了800块钱学费。
2003年秋天,“打工妹之家”召开“进京家政服务员培训及权益问题座谈会”,小莉被邀请去介绍家政经验。她总结了选好雇主、家政服务员的基本条件、让雇主相信自己、人际关系、爱护雇主家的每样东西、随机应变、爱学、珍惜自己的工作等8条经验。她的《怎样做一个好保姆》一文后来刊登在《打工妹》杂志上。
“这是你自己写的吗?”小莉刚在会上发完言,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问她。
“是。”小莉回答。
“我出500块钱买这篇讲稿!”中年人当场宣布。此人便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创办的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校长沈东曙。这所“保姆学校”通过培训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农家女,帮助她们在北京就业,摆脱贫困。
“我去你们学校学习行吗?”会后,小莉鼓足勇气问沈校长。
“像你这样的,没问题。”沈校长痛快地答应着,“等我电话。”
沈校长的电话给小莉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不但让她来学习,还邀请她作家政经验报告,几个月后又正式聘请她为助教。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你要努力改变自己!”沈校长的这句话她铭记至今。
2004年春天,来北京还不到5年的小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充其量不过小学文化的她,登讲台谈何容易。第一次试讲她差点在讲台上晕过去,虽然在大爷指导下“排练”过多次,临来前大爷还嘱咐:“你把下面的人全看成大萝卜。”可真往讲台上一站,见陈主任也来听课,她慌了神,一害怕就讲快了,一节课的内容15分钟就讲完了。
学校的陈主任记得,小莉刚来时无所适从,不敢抬头说话,问什么事先脸红,在黑板上写通知,二三十个字能错好几个。一年后,陈主任感叹说:“这小孩挺上进的,深更半夜还见她拿着字典抠字。她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得多,交她的任务总是尽量做到点滴不漏。她真的长大了,我相信她会成为一名很好的老师。”对大家的夸奖,小莉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我不是个聪明人,但我要成为最努力的人。”
“刚来时傻乎乎的,雇主不让我出门,说外面有卖拐妇女的。那时出去买菜,别人多看一眼我都害怕。哎哟!是不是要卖了我呀。”小莉笑眯眯地说,相比6年前那个傻姑娘,如今,小莉也算富平学校的“老”教师了。“我绝对保证能教会她们。”小莉一脸自信,“对自卑的学员得鼓励,让她找自己的优点;给傲气的学员出些她答不出的问题,让她知道还有不懂的东西;对不服老师的学员,要让她觉得老师做得比她好……”
——记育婴员孙爱琴
孙爱琴个头不高,在田里牵着牲口犁地、收庄稼,偏瘦的脸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小麦色。她教会丈夫开拖拉机还是在查出来丈夫肺癌晚期之前,后来这个要强的女人从亲戚家里借了不少债,还是没能挽留住丈夫的脚步。
悲痛欲绝中送走了丈夫,生活还要继续。那一年,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儿子上了初中。亲戚们曾建议让女儿辍学帮衬家里,孙爱琴说啥也不同意。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在学校是班长,出板报、办活动,得过很多奖状,学校还给她这个做母亲的颁发过一个奖状,上面写着“教子有方”。那一刻她决定一定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才,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从此,孙爱琴一个人撑起了四口之家。
离乡
为了儿女们能继续上学,孙爱琴决定外出打工。通过亲戚介绍,她在城里开始给人带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自己虽然抚养了三个孩子,但城乡生活上的差异,尤其理念上的不同让孙爱琴到了客户家手忙脚乱。“我看到孩子就打心眼儿里喜欢。“第一天到客户家的孙爱琴不由自主地在孩子面前扬扬手逗孩子玩儿,孩子咧开小嘴笑了。“不要逗孩子笑,笑大了会笑傻的!” 看到孩子的爸妈连忙上前阻止,孙爱琴很是诧异,“这种说法,我还头回听说。”那段日子孙爱琴感觉自己像个机械的木偶,客户让她读儿歌、带孩子晒太阳,她就得照着吩咐去做。“有一天夜里我梦见帮孩子捉蚊子,打不到蚊急醒了……”那些日子里孙爱琴神经绷得紧紧的,生怕客户不满意。
“干了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绝经了。”那一年,孙爱琴38岁。
再苦再难孙爱琴也忍着、受着,坚持把客户的孩子带到上幼儿园她才离开。在老乡的帮助下,孙爱琴从网上查到富平学校,联系好后她收拾行囊,从南阳出发到了北京。“即来之则安之”,孙爱琴告诉自己。平易近人的老师、紧张有趣的课程让她似乎重返青春、回归校园。育婴课上,从育儿的抚触到婴儿操、做辅食,老师讲得详尽,她记录得全面。一个笔记本写满了,老师又给她一本。课余时间,孙爱琴到隔壁月嫂班蹭课,站在门外边听边记。老师见她好学,请她进教室一起听课。半个多月环境艰苦、学习辛苦的培训结束了,孙爱琴却觉得“没学够”。毕业后,即使有些人觉得难做回家了,孙爱琴却还一直坚守着。
改变
提起改变,孙爱琴笑着说起自己被第一家客户辞退的事情。“当时做的手擀面实在是太糟糕了!我只做了一个月就被退回店里了。”孙爱琴有点害羞还有些遗憾,“因为在老家很少吃手擀面,所以刚开始不太会做。面和得太软,几次都差点成了面粥。”被辞退后孙爱琴并没有被打垮,她翻看以前培训时的笔记,又经过督导老师指导,又进行了第二次实习,“第二个客户家都说我做的面条好吃!”
经过培训后,直来直去的孙爱琴也学会了怎么和客户灵活地沟通交流。
“我在北京第一次做育婴工作的客户一家人都是知识分子,爷爷是位教授但性格急躁了些。有一次,我随手拿了一个家长买给孩子的小玩具玩,孩子拿到手就要往嘴里塞。爷爷看到了十分生气地批评我说‘谁给孩子玩这个!小球的手柄这么尖,伤到可怎么办!’”
孙爱琴受了指责默默地把玩具拿开,她第一时间不是想到自己委屈,而是想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家长,这样有安全隐患的玩具不能买给孩子玩。两三天后孙爱琴趁着只有她和爷爷两个人包饺子的时候,见爷爷心情很好,就笑盈盈地和爷爷解释,“以后不能给孩子玩的玩具,请您千万不要买回来。您上次跟我发火,我难受了一晚,那天晚上还做噩梦,梦见您拿着砖头打我呢……”爷爷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当时着急了。“从那以后,爷爷再也没有对我发过火。”孙爱琴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不是在培训时学到与客户沟通的技巧,我可能会忍着,或者忍不住就会与客户当场顶撞。”
温情
一直照顾他人的孙爱琴也受到了他人家人般的关爱。她谈起三年前刚到客户崔女士家的第五天,突然腹痛难忍、面无血色。看着孙爱琴冷汗淋漓,崔女士赶忙冲了一杯红糖姜茶让她趁热喝下缓解疼痛,然后马上派司机把她送到附近医院就诊。得知孙爱琴得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需要及时手术,第二天一早崔女士就派人送了二千元钱给孙爱琴。无论如何婉言谢绝,崔女士态度都很坚决,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孙姐,你一定要收下。你别多想,安心养病吧。你这辈子不容易,没了老公,还把孩子培养上了大学。你要有个好身体才能安心工作,儿女们放心了才能安心上学,是吧?”
出院后,孙爱琴给崔女士的儿子织了两双小鞋子,给女儿钩了一件小披肩做礼物,但还的钱客户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收。说到这孙爱琴湿润了双眼,自从丈夫去世她做这一行,每户人家都把她当成亲人待。那一次,更让她终生难忘。
孙爱琴像一棵劲草,在脆弱中坚地在生长。加入富平的她拥有了一个大家庭,不再感到孤苦无依。她用自己细微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生活给她的丰厚馈赠。“三个孩子的生活我都负担得起了,孩子们都很争气,这是我最欣慰的。”孙爱琴眼里充满了希望。
12年前那个微凉的夏
12年前的夏日,35岁的谢银妹和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起床了。湖南凤凰距离北京1700多公里,凌晨四点的南方乡村依然笼罩在一层清冷的薄雾之下,伸出手指轻碰锄头,一股子冰凉。
那时的谢银妹起早贪黑,只为能早早刨出地里新鲜的菜,装车赶往离家两小时的县城菜市场,卖个好价钱。尽管如此,谢银妹的努力也只能勉强维持家中四口人的温饱。性格内向又极其要强的她心里很清楚,光靠这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和每日起早贪黑卖菜的辛劳,无法过上更好的日子。她也不甘成为村子里大部分女人的样子,每日闲情懒散,打打麻将、叨叨家常,一切都靠老公在外打拼,日子千篇一律,一眼望得到底。
当时的她,早已萌生外出打工的念头,想着要挣钱养家,让两个孩子过上比自己好的生活。
那一天,一张小小的传单竟彻底改变了谢银妹的人生轨迹。在菜市场摆摊的谢银妹,被人往手里塞了一张小传单。仔细一看,原来是妇联组织的活动,招农村地区的女性到北京接受免费培训做家政工。“当时哪儿知道什么是家政工啊,只听说妇联给付路费、餐费,能到北京有个叫富平的学校学点新东西,还给推荐工作,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事!在我们这个山沟沟里,只能靠天吃饭,这种机会还是头一回听说!”富平培训就业的宣传牢牢抓住了谢银妹的心。
当天晚上,谢银妹就跟丈夫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谁知丈夫沉默了一会儿只甩出一句“你要是去就别回来了!”当时他们所在的村子并不能十分接受妻子在外打工、丈夫在家带孩子的观念。谢银妹料到了丈夫的反应,“但我相信自己。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挣到了钱再回来,到时候好好‘气’下他。”说到这儿,谢银妹爽朗地笑出声,笑声里满是自豪。
打工女子的多样人生
谢银妹与富平结缘已经12年了,最近几年,她加入了富平家政艺术团。成立于2012年的富平家政女工艺术团,主要为富平家政的毕业生们提供英语、语文、快板、电脑技术和舞蹈等方面的培训,目的是让这些在城市生存的女工们拥有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
才加入两年的谢银妹,很快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我以前是个很内向、很倔的人,为了能多挣点加班费,我从来不休息。后来有人建议我来这边的艺术团看看,我来了之后特别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来。以前一想家就偷偷哭,现在不一样了,不开心的时候我就来‘娘家’这儿看看。艺术团每周六都聚会、共同学习新技能,感觉特别充实,人都变年轻了,有病都觉得能治好!”
这么多年过去,谢银妹还是习惯用“娘家”来形容富平家政,每周六的聚会,也被她称为“回娘家看看”。采访谢银妹的当天,正巧碰上她们为一年一度的“打工者春晚”彩排节目。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囊括了舞蹈、快板、美声、民歌等等,全部由家政工们自己表演。谢银妹也在当中“挑大梁”,负责最重要的几句台词。谢银妹把台词认认真真地写在一张纸条上,彩排间隙一直反复认真地诵读。轮到她时,她笑容灿烂、声音嘹亮、神采奕奕。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曾经是个特别内向的人。
唯一留下来的家政学员
想起刚刚成为富平家政学员那会儿,谢银妹不由地叹气,“一开始,二十几个姐妹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别提多兴奋了。可车子刚一开动,姐妹们都沉默了。”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她们,到了真要离开亲人,远赴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时,她们心中都难免害怕、恐惧。“我当时也难过,但我一心只想着抓住好机会,好好努力,一定能让家人们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想着,也就重新有了动力,不那么恐惧了。”没想到这一去,谢银妹就在北京呆了12年。
中国每年有千万名进城务工人员,然而能真正在城市扎下根来的,少之又少,谢银妹是个例外。她也曾有过失望,在心中打起退堂鼓。“跟我一同去富平的姐妹们有二十多个,但最后真正毕业且在门店找到工作的,只有我一个。”没有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时代,从凤凰来的姐妹们在富平学校呆的第一周,就有很多人因为联系不到家人、忍受不了思乡之情和对城市的恐惧,坚持不下去。培训期间,有人纷纷离开。“我也动摇过,但一想到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如果放弃,我过不去自己心里这关。”
毕业那天,只有两个学员真正坚持下来,谢银妹是其中之一。她上午刚被分配到门店,下午就有客户和她签约了。“客户晚上八点多开了辆车来接我。天特别黑,我心里其实特别害怕,不知道去了客户家会是什么样。我那个小姐妹,看着我被车接走,第二天竟然偷偷买了火车票回家乡了。你可能不理解,当时我们这些乡下来的,想到要跟从来有近距离接触过的城里人待在一起生活,真是太害怕了。”
学到用时方恨少
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的未知那样可怕。到了客户家里谢银妹反倒放松了许多。随着工作的深入,谢银妹渐渐发现,许多在富平家政学习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当时就觉得,学到的东西真是特别有用!我一个南方人,毕业就学会了做烙饼、面食和北方人爱吃的炒菜。也会使用很多乡下人不会的电器,比如煤气、洗衣机、电熨斗。还知道怎么用城里人的方式带孩子。要是没有这些培训,我大概连门都入不了呢!”
尽管如此,谢银妹在最开始做家政员的时候,还是闹了不少笑话的。比如客户要吃肉馅,由于口音的差异,谢银妹听成了“米线”;有一次煮饺子,由于用不惯煤气,一不小心把饺子煮烂了,成了一锅菜粥。好在客户很包容,常常只是笑着劝谢银妹别那么自责,“你刚开始,多做几次就熟悉了。”谢银妹也常常去咨询富平家政门店的老师,在大家的鼓励和建议下,对于自己的事业越来越上心,逐渐走向了正轨。
12年间,谢银妹只换了4户家庭工作,而且与先前的3户人家依然保持着联系。谢银妹第一份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家里3岁多的孩子,带到孩子上小学3年级,谢银妹才换下一家工作。直到现在,孩子还常常和谢银妹聊天,把谢银妹当做亲人一样。“我觉得我特别幸运,遇到的都是好人,客户每年都主动提出涨工资,我还从客户身上学到好多宝贵的知识。”刚开始带孩子不久,谢银妹就发现“城里人管教孩子不靠打骂,靠的是以身作则,靠的是讲道理。”他们会教育孩子每天出门和回家时,都要跟家里人问好,所以几乎每天谢银妹都能听到孩子的“阿姨好!”“阿姨再见!”
这一切,谢银妹听在耳里,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她的行为举止。工作不久后春节回家,就连孩子们也觉察出了谢银妹的变化。“我的两个儿子老说我变化很大,跟村里的人都不一样,他们也特别愿意听我说话,和我相处,更支持我在北京的工作。我特别高兴。原本以为离家太久,孩子们会与我疏远,没想到我的努力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更加爱我、尊敬我。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当谢银妹把积蓄不断邮寄回家时,老公在电话里也不再冷言冷语。他很意外,没想到要强的妻子真的在北京挣到钱了,而且挣的比他多很多。虽然他没说什么,但谢银妹知道,他在为那句“出去了就别回来”感到不好意思。
与谢银妹的努力相匹配的,还有她家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里盖起了新房子,还添置了新家具、新电器。两个孩子也因为她的努力上了学,现在分别在温州、广州做点小生意。这让村里不少邻居从最初的闲言碎语,转变为现在的羡慕和钦佩。
1700多公里的离乡路,谢银妹走了12年,路上她收获了不只一个梦。
“最开始加入富平的时候我就是打工挣钱。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这个地方不一般,它能改变人,还通过改变一个人影响周围的人。我在挣工资的同时还能帮助像景同学这样的学员,帮助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的生活。这就是我工作最大的意义。”
—— 北京富平家政学校 陈祖培校长
“陕北情愫”让他与富平结缘
陈祖培,1950年生,地道的北京人,却在陕北农村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陈祖培前50年的经历与公益、慈善、社会企业毫无关系。他与乐平唯一的相通点,是对农村、对农民的一种亲近。“在大西北呆了20年,我对那儿的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那儿的农民也特别有感情。”1969年,19岁的陈祖培到陕北农村插队,第二年便被招进了延安歌舞团。从小学习声乐,歌唱在陈祖培身上留下磨灭不掉的印记。于是在1970年的那个夏天,陈祖培成为了延安歌舞团的一名男高音民族演唱家。“那时候总在西北13个县里巡回演出,唱久了农民爱听的歌啊,你就没法儿不和他们想到一块儿去。”
1990年陈祖培返京,在通州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可渐渐的,他萌生了新的想法。“我就觉着给人打工挺新鲜的。”通过一位老友,陈祖培得知当时新闻里的“大经济学家”汤敏先生和茅于轼先生创办的富平家政学校,正需要一位熟悉西北情况的人到甘肃、陕北地区招生。这个消息,让陈祖培心下一热。“那时候主要是去甘肃招生,甘肃紧挨着陕北,平凉、庆阳、陇东一带,我太熟悉了,特别愿意去!”陈祖培嘴角挂着笑,一双眼睛弯成了一条线儿,仿佛一个孩子收获了心仪的礼物。
那神情,骗不了人。
2002年2月22日,陈祖培在茅于轼先生家通过了面试,成为了富平家政学校的招生负责人。
“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从那天起,这十几年来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人应该怎么活着。”
景同学的故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儿?那必须是景同学的故事。”问起在富平14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陈祖培斩钉截铁地回答。
“她瘦瘦小小的,当时身上挎着个破旧的大包,”说起10多年前的那个元旦,陈祖培仍历历在目,那是他成为富平家政学校招生办主任的第三年。“她只身一人从河南阜阳来到北京通州区的富平,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妇联介绍来的,你们能收我吗?’”陈祖培回忆道,“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她‘哇’一下就哭了,一撸袖管儿露出整个烫伤的手臂。她丈夫赌博、酗酒,实施家庭暴力,说她‘肚子不争气’,生了两个女儿。她还想过跳楼自杀,但为了女儿放弃了。用她的话说,真的是‘连死的权利都没有’”。
陈祖培在安排景同学上岗前把情况告诉了雇主,雇主主动提出每月多涨300元的工资。送景同学去客户家的那一天,景同学在电梯口对陈祖培说:“陈主任,今天要不是人多我就跪下了。您救了我,救了我的女儿,救了我的家……”这句话就像一颗石子,在陈祖培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立刻就明白了,不是他,也不是富平救了景同学,是她自己救了自己。富平所做的,是让景同学这样的女性,有机会站起来。
正是从那天起,陈祖培暗暗下定决心,自己工作的全部意义,就是帮助更多像景同学一样的人,获得应有的机会,摆脱贫困的束缚,去开拓新的人生。
曾经的困难,如今的动力
回忆起富平初创的日子陈祖培感慨不断,时不时皱起眉头回忆细节。2002年3月16日,富平学校开学典礼,记者、媒体界来的人几乎比学员 (50名左右) 和员工 (8名) 加起来还多:“为保姆提供培训课程,那时候还真没人做,我们是第一个”。
然而好景不长,开学不到三个月,学校就陷入了招生困难的泥沼。
当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贫困地区的当地人根本不相信能有免费培训、包分配、还给高工资那么好的事儿,“甚至有人以为我是人贩子,找了稽查队的人大晚上的来宾馆查我。”陈祖培笑着说道,二是“好不容易有几户,却说‘穷死也不去北京伺候有钱人’,反悔了。”花了半个月走访招到的学生并不多,但让陈祖培触动很深的是:眼前农村女孩唯一的选择就是嫁人,东头嫁西坡,过上和老一辈一样灰头土脸、单调无聊的生活。这让陈祖培更加明白了汤敏、茅于轼先生投资创办富平家政学校的初衷,招生时所遭遇的困难反倒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最开始的招生办主任,到现在成为校长,陈祖培送走了一批批家政学员。就像当年对大西北的感情一样,他也越来越了解家政学员们的心理诉求,他从年轻女孩的眼中看到对新环境的好奇,对新的生活的向往,从与年龄稍大一点儿女性的交流中,懂得她们希望自己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她们往往说得到,做得到。”
陈祖培很清楚,富平还需要做更多事儿,才能更大规模地让农村低收入女性获得发展机会。两年前,富平家政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家政乐学”,一个持续给家政工们提供远程培训和就业指导的平台,要让更多低收入劳动群体获得学习的资源。“富平从零到一走得不容易,现在要升级了,我知道这事儿更不易。但是,能和富平这群人并肩走下去,就有希望。”
三年内,不要一分工资
“在富平,我见到了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人,有像汤先生、茅先生这样把理论变为实践的经济学家,还有像沈总这样儿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主动提出头三年一分工资不要。”
陈祖培口中的“沈总”,就是乐平现在的秘书长沈东曙。2002年,刚刚结束创业生涯的沈东曙得知富平学校面临招生困境,便辗转联系到他们,献出了一条锦囊妙计:与对京输出家政工人数最多的安徽省政府合作,政府负责招生和补贴,富平学校负责培训、安排就业。这便是后来“民办公助”模式的雏形。如今,该模式已被拓展到湖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并通过国务院推行的“家政服务工程”,让整个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享受到了免费的培训。
沈东曙当年那一句“头三年一分工资不要”在陈祖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如今66岁的他早已决定,退休后至少做三年的志愿者,一分钱不拿。“如果说最开始加入富平只是图新鲜,那现在真是发自内心地离不开这个地方。来这儿做志愿者,说实话,图个心里自在、高兴。”
[后记]
陈祖培陪伴富平度过了14年光阴,见证了富平从无到有,从招不到学生到能够自负盈亏,让三万多名女性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推动了国家政策的施行,甚至建立起北京市家政行业的新标准:免费培训、商业保险、带薪休假等等。
“现在北京有3,000多所家政服务公司,基本都达到了富平当初设定的标准,“说到这儿,陈祖培不由地提高了音调,“别人不知道,我心里很清楚,这是我们一步一步破冰走出来的,从零开始走到这一步,我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