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香港社企民间高峰会期间,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与香港社会创业论坛,携手仁人学社、社会创新合作伙伴,共同举办了“两岸四地共益企业前瞻论坛”。上篇文章精选了几位主讲嘉宾的观点,分享了全球性共益行动诞生的必然性,本文将与大家分享B Corp落地中国将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未来一年乐平的可行性研究计划与行动路径。
市场观察
尽管B Corp认证体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要将一个深深扎根于西方语境的认证系统引入中国并非易事。我们根据中国市场环境的几大特点提出了相应疑问,将成为B Corp可行性研究的重点:
- § 以企业认证为主要模式的B Corp在中国是否具有市场,如何确保认证模式的公信力?
- § B Corp评估体系(B Impact Assessment)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以识别出中国真正的“共益企业”?
- § 公司层面的制度安排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是否具有有效性?
- § 基于中国不同的公司法体系,立法层面的制度安排是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此外,与会嘉宾还提出了在中国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共益行动的可能性:
贝恩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 丁杰:
“共益企业所代表的潮流已在中国形成市场需求:
企业家:B Corp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兼顾社会价值的创业机会。企业家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他们从资源、财务、组织创新上给社会带来财富。B Corp能为更多企业家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提供行动指南。
消费者:越来越多消费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的产品服务,而希望在享受产品的同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部分人或将成为在中国推进B Corp的基础。
公司员工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伙伴:现在的90后员工,更多地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工作对他们而言不仅意味着工资。如果这些人挖掘到B
Corp的价值,将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
另一个市场趋势是,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等概念给了消费者许多值得信赖的产品,因为它们源于口碑、源于信任。所以,B Corp在中国的落地或许可以更多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否还需要用B Lab这类集中式的方法来推动B Corp认证?是否可以采用众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如果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共益企业,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乐平将探索更广阔的共益可能性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沈东曙与大家分享乐平为何要开展B Corp可行性研究:
“如果没有好的产品与服务,B Corp(共益企业)只是空洞的概念。乐平发起B Corp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既是要加入B Corp席卷全球的浪潮,更要探索催生一种新的全球文明的可能性。当乐平在谈 ‘社会创新的触媒者’ 时,我们想到的是,如何通过落地的研究和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创造新的价值。我们永远在尝试学习和探索我们不懂的东西,而B Corp认证形式的可操作性,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起点。”
乐平共益企业项目研究员郑迪:
“乐平在推动B Corp可行性研究时,借用了资中筠先生的中文翻译 ‘共益企业’,象征着一个更广范围的共益可能性。 资本主义与传统慈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亟待反思,B Corp的认证形式,能促使商业更关注社会的发展、慈善更懂得追求效率。它的变革理论抓住了两个核心:法律保障和一套易操作的衡量标准:BIA(B
Impact Assessment)。治理工具+BIA工具,即法律+认证的有效结合,构成了保护企业社会使命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和利益相关方加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乐平的可行性研究与行动路径
乐平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前期探索将可行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匹配了一套行动路径:
乐平的B Corp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研究,摸清B Corp的一套逻辑。第二阶段将试探中国市场的准备度,接触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了解投资人、消费者、相关政府部门、商学院和媒体的态度。第三阶段,将鼓励不同形态、行业、发展规模的公司申请B Corp,并收集反馈意见,再将信息分析、处理后给B Lab做参考,让他们了解如果要在中国推广B Corp需要做哪些改变。
在研究的基础上,乐平将匹配一套行动路径:
找到若干标杆企业。在“理想的”共益企业和多元诉求中寻求平衡,其核心在于:真正的B Corp,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司,能在环境、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足够卓越。
培育以商业领域为核心的跨界生态。在中国,我们需要更多的来自不同领域,尤其是懂得运用商界力量来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人,参与到共益企业的探索中。
在协作中寻找本土化方案。我们需要与B Lab 美国共同探索出一种确保B Corp认证质量,同时高度本土化、能够识别中国社会问题的合作方式。